广州光孝寺到底为什么这么灵

   一个保留了很久的建筑是不是就是最有价值的呢?其实不是的,但是它一定是最能够有被人所理解的。

   广州的光孝寺是广州最老的建筑之一,早就有“未有羊城,先有光孝”的说法,它如今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光孝路北端,是岭南年代最古同时也是规模最大的一座名刹。它在中国佛教史和中外佛教交流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。

根据清代的《光孝寺志》记载,光孝寺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建好,历经王府、苑舍到三国时期施宅为寺才真正作为寺庙开始它的历史。它多次易名,一直到南宋绍兴二十一年才开始易名为光孝寺,并沿用至今。

在光孝寺的历史上,慧能六祖是一个不得不谈的人。唐中后期,慧能以著名的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”深悟禅机,成为禅宗六祖。后至法性寺(今光孝寺)听僧人讲经,偶遇“风动”“幡动”之争,慧能一句“风幡非动,动自心耳。”一语妙演禅机。也由于慧能法师的大彻大悟,南禅宗从唐中后期走向盛行。后来,寺中住持在菩提树下为慧能削发,后人募捐六祖瘗发塔和风幡堂以纪念此事。六祖瘗发塔如今就在光孝寺六祖庙前的菩提树下,每天都吸引着众人前来观摩和参拜。

光孝寺沿用最古老的中轴线——对称方式,它整体也呈非常规整的对称形式。一条中轴线是山门—天王殿—大雄宝殿—南海观音,这些都是光孝寺最中心的建筑:两侧有对称的长廊,钟楼—鼓楼、侧殿、展览馆—六祖殿。这些除了展览馆和六祖殿用作展览和参拜之外,其他都是为了对称布局而设的。

 据资料显示,现存光孝寺面积30490㎡,总建筑面积为12690㎡,寺院坐北向南,沿中轴线布置有山门、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藏经楼。藏经楼东、西两侧分别是六祖殿和罗汉殿。东院有伽蓝殿、睡佛阁、洗砚池、莲花池、东铁塔和洗钵泉;西院有禅堂、大悲幢、瘗发塔、西铁塔及碑褐刻石等。整个寺内的建筑错落有致,规整有序,显得整个寺院和大殿庄严而大气。寺院中也植有很多古树,古木婆娑,枝叶交织,营造出一种幽雅沉静的氛围。

光孝寺的山门作为寺庙的主入口,不似其他寺庙一样冠冕堂皇,较为简约很简单,跟之前隐没在树丛后面不一样,现在的光孝寺山门整个展现在大众面前,显得明亮而大气,山门不宽,走入山门有步步深入之感。

再往里就是天王殿,天王殿更像是作为山门和内部建筑的一个过度,与两边的长廊连接,作为一个交通的枢纽,也像两位门神。陈文涛先生在《广孝肃及古建筑构件研究》中提到,天王殿就是正好作为大雄宝殿的一个屏风,让人一重一重门走过才显示建筑群的精粹,这也是从古至今中国建筑和园林的一大特点。大雄宝殿广场两侧是钟楼和鼓楼,都是有楼阁的两层建筑,不会很大,高度也不会高于大雄宝殿,由于居于两侧,光线也没有居于正中的大殿充足。

光孝寺的最中间无疑是大雄宝殿。它威仪地坐落在寺庙最中央地位置,整体是木构架建筑,红色为主,蓝黄为点缀的色彩构成,显得大雄宝殿庄严而雄伟。据程建军学者《广州光孝寺大雄宝殿大木结构研究》,大雄宝殿面阔七间,高13.5m。始建于东晋,扩建于清朝顺治期间,因为南宋绍兴年间曾大修,所以大殿至今还保留着唐宋的建筑风格。

 斗拱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重大特色。在大雄宝殿也能够体现出来。作为全寺最中心的大殿,众多斗拱的飘檐让人不得不把目光向上移,不断加重着大殿的威望。

     大雄宝殿的斗拱都是属于三下昂八铺作,仔细分析其栌斗、泥道拱、华拱、交互斗、散斗、瓜子拱、慢拱、齐心斗、华头子、令拱、耍头、下昂、柱头坊、衬方头,撩檐枋等,每一个结构都一丝不苟地数出来。

光孝寺的斗拱中的枋与枋间的距离特别大,这恰好与南方地区建筑多通风的设计要求相符合。但是,有间隙的枋对于整个斗拱来说不只是有利建筑通风这么简单。如果没有间隙,斗拱平时受到的风或者雨水造成的荷载会影响这种结构的平衡。

除了斗拱,光孝寺还有古代木构架建筑中必不可少的元素——榫。

榫是古建筑里所说的梁柱对卯或梁梁对卯,或板板对卯。它是在木的一端刨成某一形

状,又在另一条木的结合处刨成相同形状的凹处,然后就对准两条木接口位置,用锤子拍打结合。匠人会把榫的大小,形状设计得刚刚好,只需要一下锤就可以集合得天衣无缝,因为多次锤打的接口会变得松,不利于建筑,因此需要一拍即合。不需要一枚钉子就能连接梁柱,让整个建筑呈现出统一、纯粹的感觉。

从大雄宝殿外一样可以看到屋内的屋脊线和屋顶。屋脊先从中间向两端缓缓升起,搭配屋顶和各种盘桓在角落里的装饰,给大殿平添了几分活泼优雅的气氛,让整个大殿的外观风格既有稳重,又不失轻盈。阳光从四面的窗中直射大殿中央,显得十分圣洁。

在研读光孝寺的相关建筑研究发现,光孝寺的柱子也大有来头。光孝寺大殿的柱式为梭柱形式,名字和形式是仿织布梭而来,是一种柱径两端小中间大的柱式。据学者程建军所说,光孝寺大殿的梭柱上下都有缓和卷杀,造型丰腴优美,尤其以角柱和金柱为甚,在其他地方很难看到类似的形式,疑似是魏晋时期的遗制。现存的金柱1957年修缮的时候有五条都被换作了钢筋混凝土柱,但是它梭柱的形式还是保留下来了。

整个光孝寺除了建筑风格呈现出不同朝代的特点,具有古典和历史的韵味之外,不得不提的是光孝寺随处可见的绿植。每一座大殿附近都是郁郁葱葱的绿植,巨榕如盖的大树,让整座寺都呈现出幽雅静谧的感觉,人们一旦进入寺庙就会被满眼的绿意所吸引,心也会随之变得安静不浮躁。这也是很多人提倡心烦意乱时去寺庙静心的原因之一。六祖殿前盘根错节的参天菩提,已经安静地在这里生长了几千年。“光孝菩提”曾在宋代被誉为羊城八景之一。当年梵僧智药三藏从西竺国持菩提树于此处种下发出的预志“吾过后一百七十年,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开演上乘,度无量众。”一百七十五年之后,六祖慧能恰于那时到此树下,这个故事也一直闻名至今。古树高耸,叶叶无声却倾听着历史,也成为了光孝寺的历史。

横跨上千年的历史让光孝寺融合了各个朝代的建筑特色,唐宋的建筑风格,魏晋时期的梭柱以及明清时期的装饰风貌。这是光孝寺作为建筑在建筑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。同时,作为一个佛教场所,光孝寺在佛教发展史上、中外佛教文化交流上有着重要的地位。在这里,每天都有来自各地的信徒前来参拜,光孝寺还会不定期开展佛经讲座,传播佛教文化。也正如文章开头所说,光孝寺内传播的文化当然不止佛教文化,寺庙中的一草一木、一砖一瓦在历尽岁月的沉淀后好像都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,那株飘洋过海的菩提到如今也在风中说着六祖慧能的故事。

历史和岁月的沉淀是光孝寺的一大特色,也正是这些造就了光孝寺。目前光孝寺整体看起来是很新的状态,刚刷不久的红漆,被换成了钢筋混凝土的柱子,在走到放生池的路边发现还在修新的寺院。但是值得一提的是,光孝寺的屋顶、屋檐上的鳌鱼等装饰变化不大,看到有些暗沉的色彩就能想起来这是经过了岁月的洗涤的建筑。崭新的、洁白的墙壁倒少了一些古寺的韵味。因此希望光孝寺在后期的修缮工作中,可以多保存原有建筑,多采用原有材料进行修缮,尽量还原古时工匠工艺手法还原历史建筑。如不得不大改,也希望可以保持原有结构基础上进行改善。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,在建筑上动工一定要考虑到这些建筑背后的文化价值。或许我们可以再建一所高级又现代化的寺庙,但那一定不会是原来的光孝寺了,它也无法再承载慧能法师“风幡非动,动自心耳”大彻大悟的禅机了。


滴滴爱分享 2023-10-21